新闻动态
- 发布日期:2025-01-22 21:25 点击次数:171
俄国的19世纪,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时代。正是在这一时代,作为一个群体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出现,他们关于俄国命运、关于自身使命等问题的思考,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波兰历史学家安杰伊·瓦利茨基的经典著作 《俄国思想史:从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俄国思想史》是勾勒19世纪俄国思想航程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是“华沙思想史学派”代表作,30余年间一直被用作英美高校的俄国史教科书。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思想史学者刘擎所说: “历经半个世纪的时间洗礼,瓦利茨基的这部著作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俄国思想史论述的杰作之列。”
12月15日下午,“《俄国思想史》出版座谈会”在首都师范大学书中洞天会议室举行。 本书译者、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刘文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洛忠,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李永全研究员,中国前驻波兰大使、外交笔会副会长周晓沛等专家参会并发言。各位老师从各自的学术背景、专业领域出发,从多个角度探讨《俄国思想史》的特点和亮点,深入浅出,异彩纷呈,为理解这部著作打开了广阔视野,现场交流热烈。
展开剩余85%翻译严谨 价值厚重
王洛忠副校长介绍了《俄国思想史》的出版价值和学术地位。《俄国思想史》的译介有赖于刘文飞老师敏锐的学术眼光,本书中文版的成功也离不开刘文飞老师艰辛的翻译工作。本书出版仅一个月,就受到了国内媒体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入围“探照灯好书”2024年度十大人文社科翻译佳作书单、2024年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单、搜狐文化2024年度好书等多个榜单,足以证明《俄国思想史》厚重的翻译、出版和学术价值。
李永全研究员指出,《俄国思想史》的内容丰富而厚重,对研究俄国历史,乃至整个世界思想史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书论述的范围跨越了100多年的漫长岁月,在此期间涌现的启蒙主义、斯拉夫主义、民粹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流派都得到了清晰而客观的阐释。而这本书的中文译本能以如此高质量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更离不开刘文飞老师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翻译态度,可以说这本书的出版是作者、译者和出版社的一次精彩配合。
前驻波兰大使周晓沛引用了俄国诗人丘特切夫的名言:“用理智无法理解俄罗斯。”俄罗斯的性格和思想复杂而充满矛盾,很难真正理解。而这本《俄国思想史》有助于我们破解这一难题。作者瓦利茨基是一名波兰学者,他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从哲学层面系统地梳理了18、19世纪的俄国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俄国百年发展史,对进一步理解中俄关系也具有重要价值。
比较的视野:
在东西方之间构建思想的桥梁
《俄国思想史》这部享誉斯拉夫学界的著作,最初用波兰文写成,在华沙出版。本书作者安杰伊·瓦利茨基是一位波兰学者,在欧美斯拉夫学界30余年的执教和研究生涯,使他对西方的斯拉夫学,尤其是西方学者的俄国思想史研究有广泛把握 。瓦利茨基毕生的学术研究,就是致力于在俄国与波兰,乃至俄国与西方之间构建起一座思想的桥梁。他也确实完成了这一使命。
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前书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邱运华指出,波兰与俄国在历史上的关系错综复杂。在这种背景下,瓦利茨基身为波兰学者,虽然带有某种“西方视野”,但他关于俄国思想史的叙述始终平心静气、不偏不倚,公允而又不失民族立场,这样的态度非常难得。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凤林认为作者的比较思想史视野构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瓦利茨基试图在俄国与波兰,乃至俄国与西方之间建立起一座思想的桥梁。瓦利茨基曾担任欧美各高校的客座教授,长期与欧美学界研究俄罗斯问题的杰出学者保持密切交流,而这些欧美学者对俄罗斯思想的研究,也都是在东西方比较的视野下展开的。作者从欧美斯拉夫学界受到的影响,为本书的思想比较视野创造了客观条件。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志耕谈到了《俄国思想史》彰显出的俄国本土的思想资源和欧洲思想资源的杂交性。新知往往是在交流中诞生的,俄国的思想也产生于与西方的交流中。本土思想与欧洲思想的杂交性是俄国思想史的一大特征,也是瓦利茨基的方法论底色。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建华建议将这本书与刘文飞老师翻译的米尔斯基的《俄国文学史》一起阅读。两部著作都是东欧学者来到西方国家执教后,用英语写成的教材。两位学者都是从旁观者的视角在俄国与西方之间展开比较,由此更容易看清俄国文化的突出特点。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傅光明指出,俄国思想家与现当代中国文学家、思想家有一个共性,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西化的产物。刘文飞教授在译序中对全书内容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总结,在介绍作者瓦利茨基时,特别提到了作者与以赛亚·伯林等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学术承传关系。正是平等的交流使作者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
理解俄国思想
才能理解俄国文学
阅读这部《俄国思想史》,会发现作家、诗人和批评家在其中占据了大量篇幅。拉季舍夫、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十多位作家和批评家得到了专章或专节论述。把文学家纳入思想史的考察范畴,把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也视为思想史的重要构成,同时并重俄国思想家的美学遗产和俄国文学家的思想遗产,是这本《俄国思想史》的一大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百春指出,作者抓住了19世纪俄国思想史的特点:文史哲不分家。很多问题都是文学家、哲学家共同关心的。俄国思想中的一些重要问题、重要倾向,并不是思想家通过系统的理论阐述出来,而是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的。
正如作者在本书的波兰版序言中谈到的,对于那些渴望了解俄国文学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应当引起关注。俄国文学是一种具有厚重思想内涵的文学,若想更好地理解俄国文学,首先就必须对俄国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其中或许就包括对这部《俄国思想史》的阅读。
阅读俄国思想
对当代中国仍有借鉴意义
瓦利茨基对俄罗斯思想的论述,并非从理论哲学,而是从实践哲学层面上展开的。因此本书侧重于社会思想史,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书中提到的“后发优势”长期存在于后发国家。从这个角度看,把本书放在世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阅读,对当今时代仍有借鉴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晏绍祥认为,俄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社会问题,例如市民化、城市化程度低,西化和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在这本书中都被鲜明地揭示出来。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张桃洲指出,阅读《俄国文学史》和《俄国思想史》,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有很大助力,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中国文学是如何受到俄国文学影响的。 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凌建侯认为,作为面向欧美学生的教材,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西方人认识俄罗斯的立场、视野和方法,为中国的学者、学生和爱好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角。
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庄宇特别注意到了《俄国思想史》中的人文关怀。这本书创作于解冻时期,书中体现出作者对自己人民的同情和对外部压力的回馈。多方矛盾的集合,碰撞出这样一部思想史。这本身也是知识分子传统的延续。
译文优美 引人入胜
普通读者也能受益匪浅
得到APP会员总编辑贾行家讨论了《俄国思想史》对普通读者的吸引力: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俄国思想家给人留下这样几个印象:理想主义;容易走极端;不喜欢抽象的思考,而是思考人的问题;以及他们对于“真理即正义”的坚守。这些特质在这本书中都有所体现,也是读来会让我们中国读者感到亲切的地方。
张建华教授介绍了这本书封面的寓意:封面取自俄国“巡回展览派”画家涅斯捷罗夫的名画,画中所绘是两位重要的俄国思想家:弗洛连斯基和布尔加科夫。他们分别代表苏俄和沙俄,代表无神论的俄国和有神论的俄国,使用这幅画作为封面,很好地呼应了本书的主题。
晏绍祥教授和 张桃洲教授从翻译角度肯定了《俄国思想史》的价值。作为一部融汇了俄国大量历史与文化背景的思想史,这本书的内容有一定难度,对于译者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刘文飞老师在翻译过程中做了不少“归化”处理,将繁复的长难句转化成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短句,对关键词句的把握妥帖而优美,不仅准确严谨,又表现出丰沛的美感。
最后, 王宗琥院长对座谈会进行了总结: 思想史往往能凝聚一个民族在各领域、各学科中的思想精华,最容易彰显一个民族的本质特征。座谈会上来自不同学术背景、不同角度的观点形成了“思想史式的”对话,让我们对俄国思想史的认知更加清晰。
【文字根据现场交流整理,已经发言者审阅】
相关图书
发布于:江苏省